跳至主要内容

Archive Detail

2010年 6月 14日

「中学电影动画艺术教材套」新闻稿

      「艺术教育无界限,创意人才校中寻」 - 香港动漫画联会与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数码娱乐业支援中心,在得到香港电影发展局拨款资助,教育局课程发展处、香港数码娱乐协会及香港游戏产业协会全力支持下,成功开发了一套配合香港新高中视觉艺术教育课程的《中学电影动画艺术教材套》。主办机构于今日(6月14日(星期一))的新闻发布会上,分别就教材套的目的、政府创意教育的措施和方向、教材套与新高中课程的配合及香港动漫画业界的参与等题目,向公众介绍这套创新教材。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创意香港总监廖永亮先生,除大力向公众推荐这套创新教材外,更表示希望这个由香港政府『创意香港』办公室及『电影发展基金』推动的重点项目,「能够为香港栽培更多创意人才,保持香港电影业在区内的竞争优势,让他们成为发展本地创意经济的中流砥柱」。「长远来说,为电影产业注入新血,为香港的创意经济作出贡献。」

      香港动漫画联会会长黄玉郎博士表示: 「现今的香港社会,对漫画的看法着实改变了很多。今日的发布会,更见证了漫画和动画已经进入另一个新时代,能够正正式式进入学校,成为正规教材了。创新的教学手法,配合与时并进的动漫画教材,不但可以启发年青人的创意及幻想力,更可训练他们的思考能力及用图画表达故事等。希望这套新高中教材,可以为我们动漫界培育更多人才,发掘更多新血。」

      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课程发展)谭贯枝先生表示:「 新高中课程已于2009年施行,其中视觉艺术选修科,是强调艺术评赏与艺术创作的关联,亦鼓励教师以不同媒介去激发学生的创意及艺术潜能。此外,新高中「应用学习」课程亦包括动画及电影的学习,如「电影及录像」、「多媒体科艺」及「商业漫画设计」。藉以加强学生认识电影动画文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态度,以及日后投身电影业或动漫业的兴趣。」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总裁冯永业先生表示: 「促进局一直致力为漫画业界在市场推广方面提供不同层面的支援,更以培养行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在今次项目中促进局扮演着桥梁的角色,协助业界与教育界合作。期望透过教材套,让学生更了解漫画及电影业界如何运用视觉艺术的不同元素去创作电影动漫,这样不但可以发掘新血,更能提高年青观众的欣赏艺术的能力。」

      教育局高级课程发展主任(视觉艺术)李乐华博士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数码娱乐业支援中心经理杨守能先生,于发布会中以深入浅出的手法介绍教材,并表示有关教材将于今年九月免费派发给全港中学使用。

      教材套主要由三部份组成:电影动画艺术知识参考库、电影动画艺术教学设计个案及创作思考漫画故事。教材套有三大特点: (1)提供多个模组,让老师自由配搭及设计合适的课程,以配合不同课时及学生的能力。(2)采用玩游戏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可直接参与导演、故事情节、镜头运用等内容创作,活学活用,增加学习趣味。(3) 透过漫画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并学习不同创作元素及技巧。全套教案除附有参考、指引、笔记及简报等供老师授课之外,更访问了超过32位本地及海外艺术名家,提供多达180多条访问短片,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创作及评赏艺术。

      今年的7月至10月期间,香港动漫画联会与促进局将举行一连串的推介会、教师工作坊、展览及经验分享会等,向中学校长及老师介绍这套新教材。有关的课程内容及指引,可于网页(www.artsaf.hk)免费下载。

      主办机构期望这个创新的「电影动画 x 艺术教育」项目,能够让公众对创意教育有更深入的认识,让全港的中学生有机会在主流课程中学习电影及动画的创作。长远来说,希望这套《中学电影动画艺术教材套》可以成为培育创意人才及新一代观众的媒介。

详情可浏览网页www.artsaf.hk

(完)

香港电影发展局
2010年6月14日

图片
《中学电影动画艺术教材套》将于今年九9月免费派发给全港中学使用。

图片
新闻发布会假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生产力大楼举行,有超过30多名嘉宾及传媒朋友参与。

图片
出席嘉宾包括(由左至右):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资讯科技业发展顾问杨守能先生、教育局高级课程发展主任(视觉艺术)李乐华博士、香港动漫画联会会长黄玉郎先生、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创意香港总监廖永亮先生、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课程发展)谭贯枝先生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资讯科技业发展首席顾问招亮辉先生。

图片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创意香港总监廖永亮先生致辞。

图片
香港动漫画联会会长黄玉郎先生致辞。

图片
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课程发展)谭贯枝先生致辞。

图片
传媒访问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创意香港总监廖永亮先生。

图片
传媒访问香港动漫画联会会长黄玉郎先生。

图片
传媒访问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课程发展)谭贯枝先生及教育局高级课程发展主任(视觉艺术)李乐华博士。